什麼是腸病毒?     

    腸病毒是由一群性質相似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(Picornavirus)所組成的病毒總稱,屬於RNA病毒,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。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、6型B群克沙奇病毒、3型小兒麻痺病毒、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。腸病毒是因為感染人體時,主要會在腸道內繁殖而命名,有些家長以為腸病毒就會拉肚子是不對的。 

    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大多數感染者(約佔百分之五十至八十)並沒有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。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,急性出血性結膜炎,和少見的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心肌炎、流行性肌肋痛、成人心包膜炎等,大家熟知的小兒麻痺病毒也是腸病毒的一種。 雖然有些腸病毒型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,很少有併發症。有些腸病毒型,發燒合併皮疹 (可引起嬰幼兒的病毒疹超過30種腸病毒型,因此有些嬰幼兒可能有兩三次發燒出疹的經驗),讓有些家長誤以為是玫瑰疹。

     醫生一般會向病人解說,強調要注意重症(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)前驅症狀,指的是有典型症狀的「手足口病」、「疱疹型咽峽炎」的腸病毒感染。尤其是腸病毒71型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( 1 /500 ),因此需多加注意。

    有些家長一聽到醫生診斷幼兒是腸病毒的感染(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),就以為會像媒體所報導的重症不治或傷殘,驚恐萬分就快哭出來。其實重症(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)的合併症狀約幾千分之一,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。以最嚴重的1998年,估計全台約一百萬到二百萬人被腸病毒感染,其中129106人有實據是手口足症或疱疹型咽峽炎的感染,405人為重症,78人死亡,80%死於肺水腫與肺出血,大部分由死亡病例分離出來的腸病毒為腸病毒71 型。腸病毒幾年會有一次大流行,但是3歲以下小孩的抗體仍低,所以持續性的病毒監控仍很重要。

    克沙奇A16型與腸病毒71 型一樣會引起手足口病,雖然腸病毒71 型一般比較容易高燒,而且高燒期間較久,但臨床的症狀上很難分辨確定,必須依靠實驗室的病毒檢驗來鑑別。克沙奇A16型後遺症要比腸病毒71 型小,但仍須密切注意。 腸病毒感染雖然整年都可能看得到,但夏、秋兩季是腸病毒的高峰期,一般疫情約在三月份逐漸上升,於五月底至六月中達到高峰,而後緩慢下降,到九月開學後,有一波小幅上升。

   
 輕症的 D68 型症狀上是無法跟感冒做區分,沒有軟顎潰瘍,也沒有手足皮疹水疱,但少數的重症個案會發生嚴重肺炎、呼吸困難或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等併發症,若有潛在氣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或免疫不全患者(如器官移植病人)風險也較高。

     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,所以幼兒一年有可能得到兩、三次腸病毒的感染 ( 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 ) 。